【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进入了攻坚战,大批产业工人下岗失业,而市场经济只是刚刚起步,拉动**高速增长的房产和汽车还未启动,人们手中并没有余钱。
【故事】
1996年12月3日,我签下从业后的第一张保单,一份少儿险,年缴保费360元。
那时的平安保险公司,只有7个险种,而少儿险是保险代理人的敲门砖。
现在回想起少儿险,依然亲切,它是一份偏储蓄的险种,每份360元,缴费至14岁后,保险公司分别给付数额不等额的满期生存金、高中教育局、大学教育金、婚嫁金,以及养老金,为孩子的不同人生阶段“输血”,这让许多新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怦然心动。
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这些可敬的、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父母省吃俭用,就是为了给孩子上一份少儿险。
而与此同时,更早进行的农村改革已然深化,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的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了生育自己的土地,来到了曾经如此遥远的城市。
出生于1973年的王女士,就是在如此背景下,从偏远的山村来到了重庆。文化不高的她只是一名营业员,收入微博,但我只是介绍了一次少儿险,她就从老板那儿提前预支了工资,为年仅3岁的儿子参了保。
【总结】
对大多数人来讲,我们人生的第一张保单,是一份缺失的保单。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计划经济和公有制,我们的生老病故,都有国家和单位包干。所以我们在较长时间,根本就没有商业保险的概念。
国家的历史和制度,让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本该在年少时由父母投保的保单,是一份缺失的集体记忆。直到1994年,平安保险公司是率先开展个人寿险保险业务,但也只有少数的80后和90后,父母给他们参加了保险。
其实,这不仅是多数人的保单缺失,即使参加的少数人中,也是一份有着缺陷的保障。由于研发能力欠缺,少儿险只有储蓄功能,且不能附加医疗险,大病和残疾也没有保障,身故方面,险种设计也存在不小的缺陷,疾病身故居然没有赔付,25岁到领取养老金这么长的时间,没有任何身故保障。
随着保险公司对产品的不断开发,进入新千年之后,孩子的险种得到完善。但直到现在,很多父母给孩子保险,或代理人给少儿推荐,都是以储蓄甚至养老为主,人寿保险规避风险的本质,在缴费不菲的保单中并未得到体现,孩子保障依然缺失。
【建议】
任何保险,都应该先以规避当下的风险为主,所以孩子的保险首先应该涵括医疗、大病、残疾和豁免的保障,然后才考虑教育等。
人生的五张保单中的第一张,是唯一一张不可能由自己投保的保单。年少的孩子,天真可爱,充满无限可能。真心希望,父母们给孩子上一份完善的保险。
——《保险的人生——人生的五张保单》(http://www.cqmama.net/thread-1091294-1-1.html)
谢谢朋友们转载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