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演唱《新年好》圈粉无数之后,特朗普5岁的外孙女又解锁新技能了!这回她和弟弟演唱了中文歌曲《茉莉花》,还背诵了《三字经》和唐诗。
有网友开玩笑说,“再有背景的小孩,也躲不掉被大人叫出来给客人表演节目的命运!” 不过,许多家长却跟辰小星表示:瞧瞧人家!才5岁,大方,自信,这么大场面,丝毫不怯场。 在这个越来越讲求交流、沟通、合作的社会里,谁不希望宝宝成为社交小达人呢?毕竟,那些落落大方的孩子,真是讨喜啊! 无奈的是,自家宝宝似乎天生慢热,对同龄小伙伴也没有那么热情;不少宝宝在家生龙活虎“作威作福”,一出门就蔫儿了。 “宝宝去游乐中心,总是自己一个人在角落默默地玩,心疼又心急!” “带宝宝和我的好姐妹喝下午茶,宝宝怎么也不肯打招呼,更别提让对方抱抱了。” “朋友带着宝宝来我家玩,两个宝宝坐在围栏里,各玩各的,场面有点尴尬。” 难道,宝宝是天生内向和害羞吗? 哈哈!别担心,0-3岁宝宝这样的表现完全正常!只要方法得当,你家也能养育出一位社交小达人! 宝宝的社交能力需要慢慢习得! 对成年人来说,“社交”意味着社会交往能力,往往和情商联系在一起。人们普遍认为社交能力强的人,能够迅速融入任何环境,谈笑风生,举止大方自信。 很多家长会下意识地要求宝宝能够迅速成为这样的人,“上得了台面”、“遇人能大方地打招呼”,可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我家宝宝,特别害羞!脸皮薄!” “你这孩子,怎么不跟人打招呼?太没礼貌了!” 别急别急!对宝宝来说,社交是一项需要慢慢习得的本领。从新生儿会对妈妈回报微笑,逐渐会被爸爸逗乐、能注意到镜子里的自己、会挥动小手表示“拜拜”、会认生……都是社交能力习得的递进过程。 如果家长急于求成,一味指责,而忽略了宝宝的发育特点,就会对宝宝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不好的影响。 不同年龄段宝宝的社交特点 1岁以内的宝宝社交主要集中在与家人的互动上。一般来说: 1-3月龄 宝宝发现自己的微笑,能够吸引来更多关注; 宝宝喜欢人和TA说话,会做出回应。 4-7月龄 喜欢和人一起玩; 对镜子里的形象感兴趣。 8月龄-1岁 开始认生,对陌生人害羞与不安; 开始黏人,尤其是妈妈离开时,宝宝会哭。 1岁+的宝宝 随着室外活动机会的增加,会与其他小朋友发生更多的接触。 不过,这个阶段的宝宝,喜欢静静地观察别的宝宝,会模仿他们,或者像对待洋娃娃一样对待他们。 这一点小编深有体会,朋友带着宝宝mia来玩,21月龄的女儿还不知道怎么和mia玩,竟然一个劲儿给mia喂水喂饼干! 同时,1岁+的宝宝还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什么是“为别人考虑”,他们也不懂得分享的真正含义,会对自己的玩具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所以相处一旦涉及到“分享”,多半以不愉快结束。 有时带着自家宝宝和同事朋友家的宝宝一起玩,遇到这种情况,好像只有责备自家宝宝“自私”才能缓解一下尴尬的气氛。一些家长甚至会强行让宝宝分享,其实对这个阶段的宝宝很不公平呢! 2岁+宝宝 在心智上还没有发展出分享和交流的意愿,他们大多数都独来独往,除了争抢玩具之外,不会主动与其他同伴有所接触。所以,当宝宝自娱自乐,我行我素,家长们大可放心,因为这太正常了! 宝宝一个人玩得投入,并不是性格孤僻,而是他的确对玩的东西感兴趣;很多宝宝一起玩,也不一定就是融入集体了,而是这个游戏让大家都感兴趣而已。 看到这里,可能一些家长会觉得疑惑:既然宝宝都两岁了,还是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我们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是在培养什么呢? 别急!社交能力是需要锻炼机会的,尽管2岁+宝宝一些行为不利于和人交往,但是家长还是应该积极地创造机会让他和别的小朋友玩,引导宝宝正确地与人交往。一般3岁时,宝宝就已经很会交朋友了。 社交达人,需要家长助力! 第一步:帮助宝宝学会和人打招呼 一般来说,内向的家长很难养育出外向的宝宝,这是因为宝宝并没有从家长的言行中学会如何向他人呈现出热情的一面,以及如何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果家长本身是那种远远地见了熟人,装作没看见躲开的内向腼腆型,宝宝自然就没法儿知道打招呼是怎么回事儿。想让宝宝大方得体,光靠把宝宝推到人面前,逼迫宝宝“叫叔叔”,显然是行不通的。 这是育学园APP上一些家长的自省。 都说为人父母是是一场修行,很多妈妈说自己有宝宝之后最大的改变就是——变亲和了!因为需要时时给宝宝做出与人为善的表率,所以不得不逼迫自己先做出改变。 带宝宝去超市,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和营业员多聊几句; 碰见邻居遛狗,不妨主动带着宝宝打招呼,“宝宝,喜欢张奶奶家的小狗吗?” 在游乐场遇见其他家长,不妨聊一聊彼此的养育心得…… 长期以往,宝宝通过观察,就知道了打招呼可以从何说起,聊些什么。尽管宝宝一开始只是在一旁默默观察,家长也不要着急,更不要强迫宝宝打招呼。 当对方问宝宝,“宝贝,你妈妈要带你去哪里玩呀?” 如果宝宝还不会说话,或者扭扭捏捏,妈妈可以代为回答,“告诉阿姨,我们要去动物园,是不是啊?”宝宝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点点头或者说“是。” 第二步:帮助宝宝扩大朋友圈 宝宝身边绝大多数时候都围绕着家人,也就是成年人,所以,宝宝缺少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 当家长带着宝宝出门游玩的时候,不妨多带一些小零食,遇见宝宝的同龄人,可以用零食表示友好,为宝宝提供更多和其他小伙伴“破冰”的机会。 如果家长身边朋友的宝宝年龄相仿,也可以在周末时多创造一些见面的机会,尽管小家伙们一开始可能并不熟络,但见面次数多了,也就摸索出了自己的相处方式。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创造机会、引导和等待。 宝宝们有自己的相处方式,无论是争抢玩具的一方,还是被“欺负”的一方,家长都不要以成年人的眼光去计较得失,毕竟,这些经历对宝宝来说,都是宝贵的体验。让宝宝适当地体会一下挫败感,对宝宝的心理健康也有好处。有时家长甚至会发现,即使宝宝是“被欺负了”,竟也丝毫不以为意。 第三步:家长放宽心态 研究表明,家长越急切,宝宝在社交上的表现越差。 如果宝宝在生人面前表现得很紧张,不要强迫宝宝。尤其在过节时,被热情的亲戚所包围的宝宝,往往手足无措。家长先别急着让宝宝一一问好,可以试着把大家的关注点从宝宝身上转移,等宝宝看到家长与亲戚谈笑风生,宝宝也渐渐对周围的环境熟悉了,对身边人放松警惕了,再尝试问好也不迟。 当然,家长们也要注意不要对宝宝过度保护。有些家长因为宝宝腼腆害羞,索性护着宝宝,剥夺了宝宝的社交锻炼机会,长期会让宝宝形成对家长依赖,对社交退避的心理。 有很多内向的宝宝,不论家长如何鼓励,就是没有社交意愿,宁愿一个人待着。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也不要着急。这样的宝宝天生更敏感,内心情感丰富,做事认真仔细,善于发现细节……况且,无论宝宝眼下表现得怎么样,都不代表宝宝长大后一定会是这样的人。 尽管宝宝天生性格各异,但不同性格本身真的没有绝对优缺点。家长们不要随意为宝宝贴上“害羞”的标签,因为的确有很多宝宝是慢热型的,而且有些宝宝表达友好的方式可能比较含蓄。没关系,一切都在尊重宝宝自己的节奏前提下再引导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