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6-8-17
- 帖子
- 184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502
- 精华
- 0
- UID
- 47965913
- 妈币
- 1386
- 宝宝生日
- 0000-00-00
- 积分
- 502
|
本帖最后由 辰星教育 于 2019-8-30 11:54 编辑
最近有不少家长留言,说孩子刚学会走路,刚刚有了自己的社交生活,但和别的宝宝一起玩的时候,要么就玩具被抢,要么宝宝就抢被人的玩具,争夺玩具之后,每次都是哭的撕心裂肺,看着都心疼,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
就连身边二胎妈妈也常说:“当初以为给了孩子一个伴,就会收获一份手足情深,或者兄友弟恭。不料这份美好的想象都被玩具给“破坏”了。其实想要更好的处理孩子争夺玩具这件事,家长们就要细心留意宝宝为什么会争夺玩具?
1、孩子等待的能力有限
越小的孩子等待的能力越有限,2岁以内的孩子更希望自己的需求即刻得到满足,马上就能拿到玩具。
2、交流能力有限
他们还不知道怎样进行交流和协商,所以干脆抢过来。
3、以自我为中心
2-5岁的孩子,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他还不能理解成人或者周围环境对他的要求。所以,他们经常“所见即所得,玩具是我的,椅子是我的,凡是我看在眼里的,都是我的。”特别是玩具,玩具对他们而言不仅是玩的东西,还意味着更为重要的——自我。他们捍卫玩具的同时,也是在捍卫不被侵犯的自我,他们靠得到这些东西来体会自我满足的幸福感。
4、想一起玩
当小宝宝想跟哥哥姐姐一起玩儿时,也会造成争抢的假象。比如姐姐在塔积木,弟弟想过来和姐姐一起玩,而他最直接的选择了一个不那么合时宜的方法,把姐姐的房顶拿了下来,这时姐姐本能地就会去阻止他——抢回来。
看起来是弟弟先抢了姐姐的东西,实际上他仅仅是想和姐姐玩而己。看似简单的抢玩具动作,其实包含了儿童的很多心理特征。为了避免孩子玩具被抢或者抢夺其他宝宝的玩具,家长可以这样引导:
01 教孩子分清“你的”“我的”“别人的”
当孩子两岁左右时,会经历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在此期间的孩子,几乎无法跟他人共享玩具。两岁孩子的哲学就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的物权概念。对于孩子来说,也就是让他们能够分清“你的、我的、别人的、大家的”,以及“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抢。”
从孩子两三岁开始,我们就可以留意让孩子分清家里的东西,哪些是他的,哪些是大人的。比如:刷牙的时候,告诉孩子:“这是爸爸的牙刷、这是妈妈的牙刷,这个带小狮子图案的是你的牙刷。”吃饭的时候,也可以请孩子“自己拿自己的小碗。”“用自己的杯子喝水。”
02 帮孩子建立玩的规则
告诉孩子,谁的东西谁就有支配权。公共场合的东西,大家都有玩的权利,但应当遵循“先到先得,后来者等待”的原则。另外家长也要遵守:孩子的东西只有孩子有决定权,孩子的东西如果别人想要的话必须经过孩子同意,纵使家长都没权利强迫孩子将东西借人或者送人。同理,别人的东西,自己家的孩子要玩也是要经过别人家孩子的同意,也要告诉孩子要尊重别人的拒绝。
03 角色扮演
在家中的时候,家长以试试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宝宝拿着玩具,假装他是在游乐园里玩,家长可以扮演另外一个孩子,趁他玩得高兴的时候把他的玩具拿走,然后问问他的感受。然后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等他心情平复后再问问你的孩子,你是否可以和他一起玩,礼貌地问他你能不能从他手里借走这个玩具。角色扮演将会很好地教导孩子什么是社交行为。
04 引导孩子学会沟通交流
对孩子来说,沟通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尤其是低龄的孩子,在要玩具的时候,会抢、会打人、会哭,就是不会说。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学会用正确的语言交流,还要让孩子的关注点,从“竞争”转移到“解决问题”上来。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弟弟,我看见你在伸手拿哥哥的积木,你是想要那块积木么?”“哥哥,弟弟似乎需要那块积木,你有什么可以帮到他的么?”“两个人要用到同一块积木,该怎么办,一起帮想想办法吧?”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沟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要求,也同时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信、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的能力。
05 父母多关注、陪伴孩子
孩子喜欢“抢”其它小朋友的玩具,有时候是出于好奇才有这个举动,但也有一些是无意识的行为。还有一些是父母对他们的关注不够,所以孩子会用这种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如果是这个原因,父母一定记得多陪伴孩子。例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早教中心上一节亲子课、或者在家和宝宝一起做手工、一起做亲子小游戏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