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的爸爸带着三四岁的儿子到商店里买东西,父子俩一前一后,边走边讨价还价。儿子是吵着进的商店,说我就要一包红包(一包有十个红包)。 爸爸:买那么多红包,有什么用? 儿子:我就要,我就要一包。 儿子边说边着急的哭起来,看样子,父子俩在来商店的路上,已经经历了一番较量。 老板娘站在柜台旁,斜着眼说了一句:这个娃,怎么想要啥就要买啥? 爸爸听了这句话,马上加大了音量,几乎怒吼着对儿子说:不行,不能买那么多。 儿子一听爸爸的话,开始大哭,边哭边挥手打爸爸手臂:我就要一包红包,我就要一包红包。 爸爸着急了,一巴掌朝儿子屁股打过去,打完马上提着儿子就往门口走(看得出爸爸是怕影响老板娘做生意),边走边说:你还敢打我,看我不收拾你。你看别人都在说你了,想要啥就要啥。 走到门口,儿子已经停止了打爸爸,开始大声哭喊:我就要一包红包,我就要一包红包。 爸爸坚持着:不行,要不就别买,要不就只买一个。 儿子继续哭喊:我要买一包红包...... 爸爸坚定的坚持:要一包就别买了,走,回家去,不买了。边说边拉着儿子就往外走。 儿子边哭边大叫:不,不,我要买!我要两个。 爸爸说:好的,那就买两个。 爸爸去柜台给钱,拿着红包走向儿子。我看见孩子呆呆的愣在原地,脸上挂着泪痕,丝毫没有得到想要的红包的喜悦。 透过这个故事,有没有看到熟悉的身影?听到再熟悉不过的话?体会到似曾相识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去走进这位爸爸的内心世界,看看那一刻爸爸的世界里,发生了些什么? 孩子居然想买红包,还要十个,真是不可理喻。 很多父母都认为,钱应该花在有用的地方,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花在吃玩穿学习上能理解,可这红包,除了送礼时用,有啥好玩的?无法理解啊!孩子,你实在要买我就依从你,买一个玩玩就行了,可你还要十个,没道理啊,简直莫名其妙。所以爸爸说“买那么多红包,有什么用?” 爸爸的担心:面对孩子未知的需要,爸爸战战兢兢,害怕自己没有能力满足孩子,没有足够多的钱满足孩子的需要。 当孩子在提出各种买买买需要的时候,通常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怎么又要买?!买了那么多了还要?这个买来有啥用......”对孩子需要充满了质疑,否定。我们能否在那一刻停止对孩子的评判,转身向自己,去感受下自己的想法?你会发现,这质疑和否定的背后,其实是自己对金钱的匮乏感,是害怕自己没有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 爸爸的信念:一旦完全满足孩子,他就步步紧逼,越要越多,欲壑难填。 当爸爸和儿子因为买多少红包较量时,老板娘的一句话——“怎么想啥就买啥?”把爸爸推向了深深的恐惧。或许还有一些话那一刻也同时在脑海里:“这么小就想要啥就必须要了,长大了怎么办?”“现在还小,只是要红包,长大了要叫你买车买房买我买不起的怎么办?”“一旦养成想要啥就要啥,就会成为习惯,将来肯定无止境要。”爸爸接住了老板娘传递的恐惧。为了预防恐惧的事不要发生,爸爸必须要将哪怕是猜测的所有事情的端倪全部扼杀,要把“想要啥就要啥”的想法消灭,所以才有那句怒吼“不行,不能买那么多”。那恐惧淹没了爸爸,他已无力去辨认,脑海里闪现的各种念头的真伪,而只剩下驱赶,逃离恐惧。 爸爸的信念:“全部满足孩子=孩子将会无止境要=长大逼父母无止境要=父母被逼很惨且无力满足”。 当儿子仍然不依不饶,并开始打爸爸时,爸爸的恐惧升到了最高级别:你看,孩子不仅想要啥就要啥,还不给就打我!这还小,要是长大了也这样,怎么了得?会像什么鑫,什么爵,或者我爸是李*吗?越想越恐惧......所以爸爸给孩子屁股上重重打下去,以压制“孩子想以打我的方式来获得想要的东西的行为”,减轻自己的恐惧。 有了以上已全面爆发的恐惧,爸爸已认定“不能让孩子想要啥就要啥,一定要压制他,不能让他得逞”,所以当孩子仍然要一包红包,爸爸坚决的给出“要么不买,要么只能一个”。这是爸爸最后的安全感,只要突破这个界限,他就感受到被威胁,感受到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恐惧。当孩子最终要两个时,爸爸立即同意了,并且终于松了口气“你终于不逼我,终于让步了,威胁终于减轻了”。只要你不全部买,只要你妥协,只要你让我看到“我能压制住你,我能掌握主动权,你不能任意妄为”,我就是安全的,我就不会感受到不可预知的恐惧。 这个信念可能是道听途说来的,可能是父母痛心疾首传递的宝贵经验,也有可能,我们从小就如此被对待大的。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真正的来源。不管怎样,这恐惧淹没了爸爸,他已无力去辨认,无法分清脑海里闪现的各种念头的真伪,而只剩下驱赶、逃离恐惧。他已认定那是必将发生的事实,他看不到那只是他的猜测,那只是他信念带领下的神逻辑推断出来的臆想。 爸爸害怕别人的评判,否定,这些评判和否定有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这些评判和否定,都在说他不好(他的信念:孩子被别人说嫌话=孩子没教好=爸爸没当好=他不好)。所以,才会有爸爸那句边打边说的话“你看别人都在说你了”。 在这件事情中,爸爸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恐惧。恐惧没钱满足孩子,恐惧孩子欲壑难填,恐惧孩子成为下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凶手,恐惧别人的质疑评判。这些恐惧,哪一样是真实发生的?哪一样真正跟孩子有关呢?
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世界里,那一刻历经了多少狂风暴雨。
爸爸,我的需要没有问题。 爸爸,你知道吗?这红包多有趣,竟能装下那么多的钱,假如有一包,又能装下多少呢?多么美妙啊!多么让人激动啊!又是多神奇啊!如果不装钱,还可以用来装什么呢?能装多少呢?爸爸,我好想去一探究竟啊!你能理解吗?你能满足我吗?如果还能有你的陪伴该多好!
什么是“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自己的过程中,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对客观事物的某种要求。 爸爸,即使我的需要有问题,你能满足我吗? 当爸爸质疑,买红包有什么用时?孩子仍然坚持要一包:即使爸爸不能理解我心里的想法,我也可以理解,毕竟爸爸不是小孩啊!可是,我还是想要一包,可以吗?可以吗?这是孩子对爸爸爱的呼唤啊。 爸爸,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不在乎,我只要你能真正的看见我的需要,满足我的需要,你愿意吗? 爸爸,当你听了阿姨的话,就开始朝我怒吼,坚定的告诉我不能买一包时,我的整个世界都黑暗了。爸爸,你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啊!如果你不满足我,我没有能力满足自己啊!我只能依靠你啊!你不满足我,就意味着我想要自我探索的路被阻断了。我想要一探究竟的心对充满魅力的红包,如此的向往! 爸爸,我打你,是当我用尽一切语言,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法捍卫我的需要没有问题,是想要以这种方式来反抗你忽略我内心真实的需要。你知道当我打你时,我面临着什么吗?在如山一样挺拔高大的爸爸面前,你一只手就足以把我扔出几米远,我宁愿冒着未知的恐惧来捍卫我的需要,爸爸,你看见我生命的渴求了吗? 爸爸,你知道当你说要么不买,要么只能买一个时,对我来说我意味着什么吗? 爸爸,当你样说时,我感觉我费尽所有的努力,也得不到我想要的,我不配得到我想要的。 爸爸,当最后你拿着这两个红包走向我,你知道我的感受是什么吗? 我已失去了最初探索红包的愿望,红包本身于我而言没有了吸引力,我已完全不想去一探究竟,完全不想去看它究竟能装些什么了。我只想明白,爸爸,我到底要怎样才能得到红包,我到底能得到多少个红包? 事情的整个过程,对孩子来说,变成了“我的需要没有问题的证明”,变成了“爸爸我值得买几个红包的权利之争”。孩子沉浸在爸爸的不理解、争取红包时所经历的恐惧、千辛万苦也只能得到两个红包的失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带给孩子的信念里——“我不配”“我不好”“我的需要有问题”。
一个原本只需要花十块钱,就可以让父子开心玩耍,甚至编制出各种游戏,制造精彩难忘亲子时光的机会,变成了爸爸压制欲壑难填的儿子的头脑剧,变成了孩子证明自己需要合理,向爸爸索要认可和爱的征战,变成了爸爸像别人证明“我可以做一个好爸爸,我很好”的舞台,变成了给孩子写下“我不配”,“我不好”,“我的需要有问题”信念的灾难事件,更变成了或许孩子一生都难以走出的噩梦。
孩子的需要没有问题。爸爸因恐惧所做出的一切反应,对爸爸来说也合情合理,只是,爸爸需要去看到,那些恐惧,与孩子无关,而与自己曾经的经历有关,与自己的信念有关。当爸爸能够抽身出来去看到自己的信念,去直面自己的恐惧,不以各种形式去逃避,爸爸会拥有全新的改变,并清明的视角,去走进孩子的世界,看待孩子的一切需要。 愿你,我,我们大家的需要都能被真正的看见,那是生命最珍贵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