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轻的尝试——人生的第二张保单
【背景】 多年低迷后,中国经济在新千年的2005年开始发力。各保险公司也先后推出分红、投资连结和万能险,算上传统险和激增的代理人,保险公司可谓良马充足。
和60后70后不同,80后和90后,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信息渠道不同,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很早就有保险的意识。工作后有了一定的储蓄,便开始施行这一计划。
【故事二】 1997年1月,我签下了第一张成人险。客户是我的邻居龚先生,一名金融公司管理人员。68年出生,刚结婚不久的他,为自己投保了平安长寿,一份储蓄为主的险种。
但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这位邻居,除了因为自己在金融行业工作更能接受保险外,支持我工作也有相当的原因吧(在此谢谢他)。
【总结】 那时平安的险种及其搭配非常单一,一张成年人保单,最多只能参加三个险种,通常我都会推荐一个主险然后再附加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选择范围很小,代理人根本不懂什么叫量身定制,能把保单卖出去就谢天谢地了,所以更多客户只是参加了一个主险。
一名1995年就进入平安的绩优代理人,居然到了1998年才有了第一起医疗理赔,就是因为这名代理人长期只销售一个主险,并不懂还可以附加住院医疗保险。
【故事三】 2009年3月,我决定买车。多方考查后,我决定购买性价比很高的标致307。服务人员是年轻的谢小姐。83年的谢小姐从业多年,单位为她办理了有5险1金,自己还按揭了一套房子。但面对未来,单身的谢小姐仍觉得有许多不确定。
提车那天,谢小姐说到自己也想上保险,保费预算6000元。
了解了她的情况,我为谢小姐设计了一份智悦人生计划,保费特地降到4000多元。我向她解释了我的设计思路,因为担心未来养老,所以我选择了升值空间较大的智盈人生;而智盈人生内容和保额灵活可调的独有功能,还能满足她可能变化的保障需求;保费下调,是考虑到她暂未成家,所以预留一部分保费,可以作为成家后新的保费支出或其他开支。
谢小姐很快签下了这张保单。
【总结】 像龚先生的保费并不低,但因为偏向储蓄,所以保障并不高。
比起龚先生,谢小姐的这张保单更有质地,寿险保额20万,重疾20万,意外伤害20万,另外还附加住院医疗、意外医疗。保险公司对产品的不断开发,更多的保费预算,以及代理人的专业成长,让谢小姐拥有了更完善的保险。
【建议】 社会学家把从参加工作到婚嫁这段时间,称为单身期间。所以,针对这段时间,很多寿险从业人员拟定了专门的参保特点。但从寿险的功能出发,笔者更愿意把从参加工作到婚嫁再到孩子出生前这段时间,一并来考虑安排。
如果年少时,父母曾经给自己保过险,那经过十几二十年后,这张当初可能是完美无比的保单,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还能满足你现实需要的。因为保险也是一种商品,而生活在商品社会中,人类就无法违抗商品老化的规律,就像你身上的衣服,不可能穿一辈子吧。
当你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人,你得开始独自考虑你自己的人生及其保险。医疗、大病和残疾是保的自己,身故是考虑父母大人的,父母养育了我,如果我还没来得及报答就离去了,保险公司赔付的身故金也许是最无奈的补偿。而养老,这就得看你自己的收入了,年轻时早做准备,肯定会有更丰厚的养老金。
—— 《保险的人生——人生的五张保单》(http://www.cqmama.net/thread-1091294-1-1.html)
文章已在我的博客【刘昆的保险世界】和我的微信公众号【刘昆的汇保人生】同步发布,欢迎大家观看。
谢谢大家转载时注明出处。
|